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欧美日韩亚洲v在线观看/日韩免费视频/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昨爱

全時財經

首頁 > 產經 > 正文

資本熱炒小龍蝦淡旺季不平衡:業內戲言賺四月虧四月

  資本熱炒小龍蝦 盈利模式待破局


  (注:融資時間以最新一輪為準,融資金額為累計結果。)

  小龍蝦熱吸引資本進入。圖/占股25%。

  盡管熱錢涌入,但小龍蝦項目仍面臨分散化經營的難題。美團點評發布的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小龍蝦市場規模占據餐飲業2.8%,全年人均消費達84元,行業公司的數量達1.8萬家之多。與此同時,入場“玩家”也面臨上游供應鏈標準化程度較低的問題。

  中國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認為,小龍蝦的主要消費群體是消費能力旺盛的新生代人群,但尚未形成完整產業鏈條,很難實現全年不間斷養殖供應,衍生產品也較少,所以現在資本和創業公司都在搶占空白市場,通過前期進入較早的優勢,形成規模化效應。行業有望在兩年內復制周黑鴨、絕味模式,出現一批巨頭。

  難題
  淡旺季銷售不平衡

  小龍蝦市場雖然火爆,但受上游養殖季節性制約,下游餐飲業出現了“賺四月、虧四月、平四月”的普遍情況。

  每年9月過后,小龍蝦開始打洞過冬,捕撈量較少且批發價上漲,不少地區的小龍蝦專營店開始出現集體關店潮。直至來年5月左右進入旺季,產、銷量雙雙上漲,又將出現新一輪的集體開店潮。

  “小龍蝦的銷售高峰只在夏季的幾個月,而且以鮮蝦產品為主。冬天幾乎沒有生意,只能轉行做火鍋等一些應季熱品。”一家小龍蝦餐飲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高峰期小龍蝦單店月營業額可以突破50萬元,但到了冬季將會銳減1/3以上。也有公司趁著夏季小龍蝦質優價廉時囤貨,在加工冷凍后存放至冬季使用,“但肉質、口感和市場接受度上,還是與旺季有著明顯差異,攤平后全年利潤率還不到30%。”

  據媒體此前報道,僅武漢市場每年淘汰關門的小龍蝦店就達3000多家,部分地區店面從11月份開始暫停營業或者直接歇業,直至來年5月份才有所好轉。

  “大蝦來了”創始人戴金勝告訴記者,淡旺季的市場消費不平衡,也是困擾整個小龍蝦垂直餐飲行業的難題。目前,國內小龍蝦消費市場存在三個層級,原產地市場、非產地發達市場、欠發達市場,其市場策略和訂單周期都不同。

  “在二三線市場,其龍蝦店經營者選擇在冬天關門,是因為房租很便宜,可以直接把房租虧掉。但在北上廣等一線市場,房租、人力成本很昂貴,也逼著從業者在淡季尋找固定消費場景、創造消費需求。”戴金勝表示,小龍蝦市場占有并不充分,只有培養更加彈性、多元化的消費場景與衍生產品,才能打開市場空白,解決目前存在的供應能力不足、標準化較差、價格波動大等難題。

  突圍
  打造上游供應鏈進軍企業市場

  在資本與企業集體投身小龍蝦熱潮的同時,也有明星品牌開始轉型。

  2017年7月6日,信良記宣布獲得1.2億元A+輪融資,并將加速啟動上游養殖基地、加工廠等供應鏈建設,而其“良記小龍蝦”卻因虧損嚴重而大規模關店。

  2016年7月,良記小龍蝦作為母公司新辣道的小龍蝦外賣品牌獨立上線,希望借助集團在餐飲供應鏈的優勢,實現該爆品的快速復制。然而截至目前,其在大眾點評、百度外賣、餓了么等平臺上的店鋪均已消失。據北京商報報道,良記小龍蝦從2016年開始迅速擴張到100多家門店,但因虧損嚴重今年大幅關店,目前北京地區僅剩下10余家門店。

  線下關店后,信良記加速在B端餐飲市場發力。資料顯示,其目前已在山東、湖北和越南湄公河自建20萬畝養殖基地,并在全國擁有5家食品加工廠和9家物流冷鏈配送基地。

  記者注意到,在信良記的阿里巴巴企業店鋪中,銷量第一的是面向餐飲商家出售的麻辣小龍蝦半成品,每件價格按照規格從300元-500元不等(約合42.5元/斤),平均月銷量為988單左右,單月銷售額約39.5萬元。

  “大蝦來了”也在加快布局上游供應鏈,其主打SaaS+供應鏈模式向全國范圍擴張,由總部提供線上引流、品牌、產品供應鏈及服務支撐。目前,“大蝦來了”已與江蘇、湖北等蝦源地供應商合作,自主進行口味研發及標準化料包生產,并自建中央廚房、區域廚房模式,對預處理的半成品小龍蝦進行統一配送及加工。

  “小龍蝦市場的核心還是在上游供應鏈,誰能夠控制供應商和餐廳的供貨渠道,誰就能在競爭中提前勝出。” 餐飲連鎖品牌顧問王冬明表示,小龍蝦餐飲企業加速布局產地源頭,一方面能掌握貨源以控制成本,另一方面通過餐飲渠道快速擴張形成規模效應,給品牌及產品帶來巨大的議價空間,提升盈利水平。

  不過,在小龍蝦上游供應鏈市場的改革中,也面臨不少難題。專注小龍蝦養殖的小河農業創始人段德峰說,小龍蝦養殖過程中損耗、技術、成本都是難題,小河農業開發2萬畝養殖小龍蝦,需要投入資金約1.2億元,“不看好餐廳跨行進軍上游養殖領域”。

  戴金勝則認為,小龍蝦餐飲企業跨行做上游供應鏈的模式可輕可重,目前行業普遍在尋求上游控制力較強的一批、二批供應商及加工廠合作,但要從根本上解決成本、標準化等問題,還是要深入到養殖環節。“一旦做供應鏈,就不是餐飲企業可以消化的了。供應鏈是對多個合作方的,不管是養殖、銷售還是工廠,目前很難只給一個末端餐飲品牌做。”

  困局
  盈利空間被迅速擠壓

  小龍蝦熱也催生了“潛江小龍蝦板塊”。今年4月,蝦皇實業、功明長鑫、蝦鄉食品等在內的16家湖北潛江小龍蝦企業,在武漢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湖北四板鳴鐘掛牌。但從其公布的運營數據來看,真實利潤率并不樂觀。

  記者查詢發現,掛牌的16家企業共有5家為小龍蝦餐飲企業,全年毛利率普遍在30%左右,營業收入從39.7萬元到1773.5萬元不等,凈利潤在3萬元-40萬元,并未出現外界猜測的“暴利”局面。

  以潛江蝦皇實業有限公司為例,其“蝦皇”品牌在湖北有15家直營店,全國有170余家加盟店,員工3000余人,且是潛江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但截至2016年底營收為1613.4萬元,毛利率為30.1%,凈利潤僅為16.41萬元。

  潛江市第八號蝦鋪餐飲有限公司報表則顯示,其全國店面達200家,僅潛江地區每年可銷售600萬只小龍蝦。其截至2016年底營收為1773.5萬元,菜品及酒水平均毛利率為30%,全年凈利潤為18.7萬元。

  “30%的毛利潤在餐飲行業實際上是虧損的。”戴金勝對記者表示,小龍蝦產品作為單一爆品,淡旺季客流訂單量極度不平衡,攤平后將會拉低全年的營收及利潤率。

  餐飲連鎖品牌戰略顧問王冬明認為,小龍蝦單品經營策略是高利潤、高風險的投資回報模式,部分小龍蝦餐廳是通過旺季高峰的短期經營來快速收回成本,但主要還是通過加盟授權、外部融資等方式收回成本。

  “小龍蝦作為旺季爆品或品牌是存在暴利空間,但變成原料后利潤將會直線下降。”王冬明告訴記者,部分餐廳通過多元化的經營策略,不斷推出小龍蝦面、小龍蝦飯等衍生產品,將小龍蝦由爆品轉換為餐飲實體中的常見菜品原料,其波動和利潤空間都逐漸回歸理性狀態,“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本、企業入局,小龍蝦行業的利潤也逐漸透明化。”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