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6日發布報告稱,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金融體系在其中發揮巨大作用,金融服務惠及大部分民眾并觸及經濟活動的各方面。報告還稱,中國金融體系規模和復雜性迅速提高,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金融體系之一,金融風險有所增加,需加強防范。
IMF當天在發布的《中國金融體系穩定評估報告》中說,自2011 年上一次IMF對中國金融體系進行評估規劃(FSAP)以來,中國進一步推進金融改革,特別是采用巴塞爾III標準,對保險公司實行風險導向的償付能力標準,以及改善對證券市場產品的監管,增強了系統性風險分析和監控、數據質量和采集以及信息共享 。
報告指出了目前中國金融體系存在的三個問題,信貸擴張、復雜性以及擔保問題,這些因素給金融穩定帶來了風險。鑒于銀行在金融體系中的核心地位,IMF建議逐步且有針對性地增加銀行資本。IMF同時肯定中國政府已經在該領域積極采取重要的應對措施,包括加強系統性風險監控、進一步完善監管以及轉向實行功能性監管。此外,IMF還建議,重視金融穩定目標,以確保監管范圍之外的風險得到有效監測。
IMF還稱,當前,中國金融科技顯著發展,促進了金融包容性,建議中國政府進一步發展數字金融監管框架,實現創新與安全性和穩健性之間的平衡。
對于IMF時隔6年再次發布中國金融體系問題評估報告,IMF中國執董金中夏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中國將此次評估視為一個良好的契機,既能全面評估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健情況,又讓外界更好了解上次評估以來中國的金融改革與發展狀況。
金中夏稱,過去5年中,中國在發展金融市場、加強監管和宏觀審慎管理、發展普惠金融等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中國已經轉向質量型和效益型的增長,而不是僅僅強調增長本身。中方剛剛宣布放寬對銀行業外資持股比例的限制,并允許外資在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和保險公司中持有多數股,相信這一開放新舉措在中長期內將極大地促進中國金融部門的競爭和效率的改善。
金中夏還稱,雖然“信貸缺口”,即信貸增速與長期趨勢水平的偏離值得適當關注,但在一定程度這是一種逆周期現象,且近期缺口已有所收窄,得益于中國靈活的宏觀經濟政策和結構調整,“信貸缺口”不斷上升的風險才得以緩解。
金中夏表示,中國政府十分重視加強金融監管,2017年7月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在加強金融監管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決定,包括成立金融穩定與發展委員會,加強中央銀行的宏觀審慎管理和防范系統性風險職能,強化監管當局問責,開展綜合的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等。 此外,中國始終堅持推進匯率市場化改革,提高人民幣匯率靈活性,以促進中國經濟內外部平衡,防范金融風險。
今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曾在華盛頓表示,中國政府有能力和信心防范系統性風險,同時保持經濟健康、穩定運行。周小川在一份提交給IMF決策機構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的聲明中稱,近年來由于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結構性調整以及國際金融市場大幅波動等原因,中國金融業的潛在風險有所增加,但總體上風險可控。目前影子銀行風險有所緩解,不良貸款仍處于較低水平,去杠桿取得初步效果,部分地區房地產市場過熱情況得到控制。
IMF總裁拉加德近日也對媒體表示,IMF對中國央行近期采取的控制信貸增長的措施表示歡迎,繼續推進這些措施對于防范金融風險很有必要。
IMF金融部門評估計劃(FSAP)于199年設立,旨在評估一國金融部門抵受沖擊和危機擴散影響的能力。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