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明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戰略支撐。那么,如何發揮創新在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當中的作用呢?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在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上下苦功。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增長正日益轉向更多地依靠消費、服務業和國內需求,更多地依靠勞動者素質提高、技術進步。
如果說以前主要是“鋪攤子”,今后則主要是“上臺階”。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關鍵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主線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為重點,全面提高國民經濟各領域、各層面的素質;以大力促進市場競爭為手段,逐步填平各種低效率洼地,使高效要素進得去,低效要素退得出,為高質量發展打牢效率和競爭力基礎;以提高勞動力素質和鼓勵創新為抓手,充分發揮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作用,從而為高質量發展厚植根基、注入動力。
丁一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創新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比如制造業的升級換代需要創新,科技成果的轉化需要創新,構建開放型經濟政策也需要創新。“通過創新,可以快速提升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并增強經濟競爭力。”
近年來,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形成了跟跑和并跑并存、一些領域領跑的新格局。但與世界科技強國相比,我國科技基礎仍然薄弱,尤其在產研融合、科技成果轉化方面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胡志堅分析,當前我國產學研究離深度融合還存在很大差距,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合作還有很多制度障礙。如科研人才的流動、科研成果的轉移轉化等。“這些問題都有賴于通過進一步加強科技體制創新來解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此次在十九大報告中,也明確強調了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萬勁波表示,我國科研和經濟聯系不緊密、長期存在“兩張皮”現象。“如何破解‘兩張皮’問題?這要求科技創新要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只有建立起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才有利于實現科研與經濟社會發展無縫對接。”萬勁波認為。
丁一凡表示,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是個大命題,我國經濟發展更像是從“而立”到“不惑”的關口跨越。順利實現這個跨越,涉及各個方面和各個領域。“這要求我們進一步發揮創新的戰略支撐作用,提升經濟發展競爭力和可持續性,把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