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朱邦凌
最近,新股次新股、創業板、高送轉概念股大幅回調。尤其是高送轉扎堆的次新股板塊,多只個股慘遭重挫,新股閃崩式跌停潮再現。從表面上看,新股跌停潮、題材股下挫與以下原因有關:第一,證監會打擊高送轉。第二,大股東減持解禁高峰的出現。
但從市場深層來觀察,近期的新股跌停潮不過是A股股價結構調整的延續,是資本市場生態重塑的組成部分,是對過去多年主導市場的投機文化的告別禮,同時也是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為標志的“新市場”來臨的序曲。這一深刻變化,其實早已開始,近期發布的資管新規將這一趨勢更加強化。資管新規將在今后多年深刻影響A股市場的投資風格與投資取向,也理所當然地影響機構與普通投資者的投資標的選擇。
直白地說,資管新規就是過去多年盛行的過度投機文化的喪鐘。央行等部委發布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以劃定流通股“警戒線”的方式,對資金抱團“炒新”、“炒重組”等行為予以規范。資管新規將警戒線設定于“可流通股票”之上,即同一金融機構發行的全部公募資產管理產品投資單只證券或者單只證券投資基金的市值不得超過該證券市值或者證券投資基金市值的30%,全部開放式公募資產管理產品投資單一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不得超過該上市公司可流通股票的15%,全部資產管理產品投資單一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不得超過該上市公司可流通股票的30%。
以流通市值取代總市值考察基金持股,關注“可流通股票”是問題的關鍵,扼住了基金涉嫌操縱中小市值股票的命門,讓基金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可以輕松以資金優勢抱團推高中小創股票的股價。過去,公募基金行業一直奉行“雙十限定”,即一只基金持有一家公司發行證券的市值不得超過基金資產凈值的10%,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基金持有一家公司發行證券的市值不得超過該證券的10%。但由于中小創個股流通股比例過小,尤其是IPO新股,流通股比例僅占全部股本的10%或者25%,大部分股份并未上市流通。這樣,機構與游資就可以以小撬大,以資金優勢控盤中小市值個股,甚至次新銀行、券商等大盤股。經過炒作,讓次新股、重組股動輒百元,股價遠離估值,導致A股市場炒新、炒小等惡炒“文化”一直難以消除,成為危害A股市場健康的頑疾。
安碩信息案給公私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的抱團炒作、集中持股策略敲響了警鐘。部分基金管理公司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期間大量買入安碩信息,累計共有221只公募基金持有最高達1808.21萬股,占安碩信息流通股的74.84%。也就是說安碩信息接近四分之三的股份被機構控盤,而機構投資者中絕大部分為公募基金。全通教育、朗瑪信息等妖股,也是機構利用流通市值與總市值的監管漏洞,大肆控盤,推高股價到幾百幾千倍市盈率,最后一地雞毛,套牢普通投資者。
2013年以后多次斬獲股基冠軍的中郵戰略新興產業基金,其奪冠秘訣在于重倉持有新股次新股、創業板股票。作為多年的股基冠軍,中郵戰略基金投資策略典型地折射出過去A股市場的畸形生態。市場質疑,很難說清楚到底是機構的熱烈追捧導致新股價格不斷創出新高,還是因為股價不斷創出新高引發更多機構進一步追捧。但新股瘋狂炒作可能危害整體市場的健康,樂此不疲的投資機構難辭其咎。依靠重倉次新股與創業板公司的基金“一哥”,與前公募基金明星經理王亞偉的重倉重組股本質是同一投資思維,映射的都是A股投機文化的盛行與價值投資理念的缺失。
近年來,嚴監管、IPO常態化、外資及國內機構投資者比例的不斷抬升,使A股市場的投資風格逐漸變化,過去“散戶市”的題材投機風格開始讓位于藍籌成長主導的價值投資。A股市場呈現機構化、國際化趨勢,股價結構劇烈調整,市場生態開始重塑。相對應的是,相當數量的無業績支撐的、靠“講故事”的中小市值股票開始邊緣化,每天成交量寥寥無幾,這些股票將越來越邊緣化甚至將來淪為“仙股”。
一個新的市場正在醞釀成型,新的市場投資機會也在來臨。在市場過渡期,估值虛高的新股上演跌停潮一點也不意外,這只不過是新市場誕生的陣痛。面對市場的變化,投資者需要及早轉變,盡快脫離侵染多年的炒新等惡炒文化。
(作者為財經專欄作家)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