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盤缸先生
今年缺氣缺到什么程度?缺到連北京說話底氣都沒那么足了。
今年10月底,北京沒有像往年一樣提前半個月開氣象會商會,決定要不要提前供暖;或者說,幾個有關的部門就把會開了,沒有給媒體透露半點消息。
其實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能不能提前給暖氣,燃氣夠不夠才是最關鍵的。
早年間北京的氣象會商,主要就是供熱辦和氣象局的對接,冷了就早點燒,不冷就晚點,但近幾年,燃氣辦和中石油才是會議真正的主角。
無他,北京煤改氣的步子太大了,北京供暖需要的燃氣量,根本不是用錢能買得到的。
北京需要的燃氣量夸張到什么程度呢:去年北京的供暖面積是8.1億平方米,其中88%用燃氣供暖,整個采暖季(11.15-次年3.15)燒了大約120億方燃氣;今年北京的供暖面積是8.4億立方米,燃氣采暖的面積達到了令人咂舌的97%。
因此今年供熱辦在對外通報的時候,已經很謹慎的拿掉整個供暖季預計消耗的燃氣數量這一項了。
雖然可能有節能改造、技術進步之類帶來的效率提高,但想也明白,燃氣支撐的供暖面積多了超過一億平方米,用氣量肯定又是飆漲一大截。
也就是說,今年的供暖季,北京每天僅僅在采暖這一項上,就要燒掉超過一億立方米的燃氣。
每天一億立方米有多夸張,舉兩個例子:
首先,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5年全年,全國平均每天消耗掉的天然氣也只有5.3億立方米,只是這個數字的5倍左右。
北京僅僅每年取暖這一項,消耗的天然氣大概是全國天然氣消費量的二十分之一,粗略算一下,采暖季期間,北京消耗的燃氣量可能要在全國的十分之一這個數量級。
再看看搞來這些天然氣有多難——中俄兩國元首磋商了那么多次,天然氣行業的驚天大合同,中俄天然氣管線,大概是什么輸氣能力呢?
根據合同,從2018年起,俄羅斯開始通過中俄天然氣管道東線向中國供氣,輸氣量逐年增長,最終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累計合同期30年,合同總價值高達4000億美元。
也就是說,這個還沒開始執行的天然氣大單,被寄予眾望的中俄天然氣管道,達到巔峰期的時候,每天送來的氣也將勉勉強強夠北京自己燒暖氣的……
再看看中國人自己搞的西氣東輸西氣東輸中靖聯絡線成功投產。
設計輸氣量一天還不到一億方,更別提現在運行壓力才9兆帕,反正整個西氣東輸的任何一條單獨的線路,都肯定是應付不了北京采暖季的需求的。
好了,現在你們明白今年為什么中國會出現氣荒了吧?
毫不夸張的說,北京的用氣量就是一個史詩級boss,中石油使了吃奶的勁,對付北京就已經拼盡全力了,自然沒心情管話語權已經失落了幾十年的環京津了。
然而,這樣一位史詩級boss又是從哪被請出來的呢?
都說中國人的信仰是歷史,但其實中國人在往同一個坑里栽跟頭這件事上,從來就不帶含糊的。今年的氣荒和當年的三年“自然”災害一樣,一言以蔽之,就是四個字,“自我加壓”。
直到今天,北京各區縣政府的負責人都會非常自然的把“自我加壓”四個字放在新聞通稿的小標題里。市級讓拆10萬平米違建,區里自我加壓,拆15萬,街道再加一輪,最后把數字匯總上去,比計劃翻一番都算少的。
所以,我們很容易就能猜出來今年冬天中國發了什么——北京層層自我加壓導致燃氣需求量遠高于上一個采暖季(不光是采暖大躍進,今年北京還神乎其技的把所有燃煤電廠全關掉了,現在本地發電也幾乎都是燃氣撐著),河北也在自我加壓,不僅學著北京煤改氣,還破別人的釜沉別人的舟把燒煤取暖的路子堵死了。
當然,我相信中石油也給自己加了不少的擔子,但畢竟外國土豪們手里的天然氣不像是自如的房客們,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你學一百年XX精神,到最后能搞來的天然氣也就是那么些。
到了最后,北京可以讓中石油不惜一切代價保供應,河北呢?
此外,還有分析人士認為:
天然氣市場的一大特點就是地域性嚴重,比如緬甸的管道主要就是用于西南地區的煉化工程,跟華北沒關系。就算俄羅斯中亞愿意賣給你這些缺口,沒有足夠的管道通往華北各地也是枉然。
另外一個特點就是時效性嚴重,天然氣儲藏成本高,長期儲藏能力很小,我國目前的儲氣量只相當于年消費量的2%,只能用于調峰,而難以做到大規模的夏天進口儲存、冬天拿出來使用。
于是,當出現季節性或者局部性天然氣短缺時,就只能大量從海上用船拉LNG,或者用火車、汽車跨地域運輸LNG,這就造成了近期LNG價格的飆升。
10月LNG進口同比暴增近一倍,創歷來第二高紀錄
天然氣價格創歷史新高 南氣北運難解燃眉之急
總的來說,燃煤取暖,特別是農村普遍存在的燃燒低標準散煤,是造成冬季霧霾最重要的原因沒有之一。煤改氣、煤改電是解決北方空氣污染問題的一條必然路徑。將4億噸城鄉冬季取暖煤炭消耗全換成天然氣,就相當于把我國天然氣年消費量翻番。
全年消費量翻番其實并不可怕,因為即使翻番后,中國也只有美國年天然氣消費量的一半,對地球的天然氣資源不算太大的壓力。
但是由于上面所說的天然氣在運輸上的局限性和冬季取暖的季節性,要在短時間內,不要說全改氣,就是只改10%,根據上面的計算,對天然氣的供應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所以從根本上,這不是一個多復雜的技術問題,而是KPI導向所帶來的“大公司”病。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管道、存儲站、接氣站、氣源都搞妥當了,再推終端用戶用氣。
來源:阿爾法工廠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