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渠道的信息表明,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于近期召開。在十九大召開之后的新時代和新發展階段,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意義非比尋常。結合近期結束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和最近出臺的一系列相關政策文件,可大體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政策取向進行一個前瞻性預判。
第一,中央對明年經濟形勢較為樂觀。
中央對當前的穩增長形勢和經濟工作整體上是較為滿意的,此次政治局會議認為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力推進,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革,全面深化改革使經濟更具活力和韌性,我國經濟實力再上新臺階,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和穩定器”,同時要求“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推進經濟工作,并沒有突出強調當前經濟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相反,在最近兩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都強調下一年要“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可見中央對過去兩年內的穩增長的壓力是較為擔憂的。今年以來,經濟增長、新增就業目標均已提前實現,結合此前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些因素都說明中央對明年的穩增長形勢較為樂觀,也更能接受犧牲一定的增速換取更高質量的的發展。
另外,從當前的趨勢看,2018年穩增長的外部環境仍可能較為穩定,美國經濟復蘇強勁、歐洲和日本經濟再度惡化的可能性較小,大多數新興經濟體也都穩中向好,同時人民幣匯率調整基本到位,“一帶一路”倡議穩步推進,這些都是明年開展經濟工作的有利外部因素。
第二,經濟金融工作的首要任務是防范重大風險。
對于明年的經濟工作,此次政治局會議提出“要統籌規劃,有序推進,確保打贏三大攻堅戰”。而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首要要求是“要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推動五大任務有實質性進展”。由此可見,“三去一降一補”已實現階段性目標,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已有所調整。
從“三大攻堅戰”具體看,與扶貧攻堅、污染防治兩大“攻堅戰”的長期性、非經濟屬性相比,防范重大風險不但是“三大攻堅戰”的首要任務,也是明年經濟金融工作短期目標。為此,政治局會議指出明年要“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要使宏觀杠桿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增強,防范風險工作取得積極成效”。這表明“去杠桿”、促使金融“脫虛向實”、防范局部領域風險等仍將是明年經濟金融工作的重點。
近期央行發布的《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提出,“著力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加強對企業債務風險、銀行資產質量和流動性變化情況、房地產市場、互聯網金融、跨境資金流動、跨行業跨市場風險等領域的風險監測和防范”,同時最近監管部門的一系列動作表明防范風險的主要領域將是房地產市場、互聯網金融、資管業務等。
另外,央行多次強調穩健中性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和最近加息預期的不斷升溫都表明,2018年金融體系和資金市場的“緊日子”狀況還將延續。
第三,財政政策傾向于“有效”,PPP監管將收緊。
關于明年財政政策前景,隨著近年來“開前門、堵后門”等地方債務顯性化政策的實施,同時明年經濟形勢短期無憂,預計2018年財政紀律將會進一步加強,財政政策也將更加強調“有效”:一方面是強調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強化問責與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透明度;另一方面財政資金將重點投向扶貧攻堅和污染防治,為長期經濟發展的短板提供財政資金支持。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與過去兩年決策部門大力支持PPP項目不同,最近一個月,財政部、央行和國資委連續出臺政策文件,重點防控PPP項目大躍進的風險。
11月16日,財政部出臺《關于規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管理的通知》(財政部92號文),要求進一步規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運作,防止PPP異化為新的融資平臺,堅決遏制隱性債務風險增量。此文件的主要目標是對地方政府通過PPP項目變相舉債的行為加強監管。
11月17日,一行三會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雖然政策仍未最后落地,但仍將從根本上限制住PPP資本金融資和后續貸款進度,對落地和未簽約的項目產生極大影響。
11月26日,國資委印發《關于加強中央企業PPP業務風險管控的通知》(國資委192號文),對于央企參與PPP項目的規模、范圍進行了嚴格規定,要求“納入中央企業債務風險管控范圍的企業集團,累計對PPP項目的凈投資原則上不得超過上一年度集團合并凈資產的50%”,同時“資產負債率高于85%或近2年連續虧損的子企業不得單獨投資PPP項目”。
可見,監管部門清理整頓PPP項目也是中央加強地方財政紀律的重要信號。
第四,房產稅立法程序預計2018年完成。
關于房地產市場,此次政治局會議要求“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長效機制建設”,引起了市場廣泛討論。而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表述是“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
這一政策取向的重大轉變,說明“加快研究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的階段已基本結束,2018年將是房地產市場長效機制落地的關鍵節點。
具體看,在租售并舉的房地產市場大背景下,長效機制建設將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土地供應的變化。今年以來,各地方政府不但加大了土地供應,而且北京等地允許農村集體土地建設租賃市場,破解一線城市土地供應不足的難題,擴大住房供應總量,助力“住有所居”目標的實現。
二是投資主體的變化。自2017年下半年開始,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大量優質土地以極低的價格定向供應給地方國有企業,用于建設長期持有的租賃住房,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可見,地方國有企業或將是低地價租賃住房的投資主體之一。
三是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的創新。金融政策變化不但表現在提高房地產企業貸款和個人按揭貸款的難度和融資成本上,而且還打開了另一扇門,特別是監管部門鼓勵通過資產證券化工具——房地產信托基金(REITs),為住房租賃市場的投資退出機制提供了創新性的金融工具。
四是財稅改革和立法程序相輔相成。按照此前財政部關于房產稅出臺將遵循“立法先行、充分授權和分步推進”的原則,以及此次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長效機制建設”的目標,預計2018年將可能加快完成房產稅立法程序,2019年或2020年部分省市將可能正式進入房產稅全面征收階段。
綜合來看,中央對于明年經濟工作中穩增長的形勢將較為樂觀,明年經濟工作的“三大攻堅戰”中,經濟金融工作“攻堅戰”的目標仍然是防范重大風險,財政政策將更加強調有效,重點是為扶貧攻堅和污染防治另外兩大攻堅戰提供公共資金支持。
當然,2018年也將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十九大確定的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全面開放戰略等中長期改革發展任務也將穩步推進。
(來源:蘇寧財富資訊;作者:黃志龍 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