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2015年下半年轟轟烈烈的“去杠桿化”、“去泡沫化”過程之后,無論是中國股票市場,還是整個國內金融環境,都體現出監管趨嚴的一面。實際上,對于即將結束的2017年,今年也可以認為是史上最嚴的金融監管年。
從證監會行政處罰案件的大幅增加,到關停國內虛擬幣交易所,再到資管新規的最終落地,這系列舉動確實看得出國內金融市場的監管力度顯著趨嚴。在監管趨嚴的大背景下,長期存在的一些金融市場亂象也得到了較好地整頓,而股市、房地產等投資渠道的潛在杠桿率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地降低。
史上最嚴金融監管年的來襲,對于聚集大量社會財富資金的中國股市來說,也是一個不少的沖擊。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隨著股市系列問題得到了整頓與規范,未來將會利于規范市場的正常運行秩序,對資本市場的長遠性健康發展還是利大于弊。
事實上,對于中國股市而言,近年來也不斷強化監管的力度。需要注意的是,自劉士余上任以來,其把市場監管的力度提升至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在此期間,劉士余也一直強調著依法監管、從嚴監管以及全面監管的舉措,而從最近一兩年的股市發展情況來看,高效的監管模式以及對違規現象的重拳打擊,也起到了顯著的效果。
如果說2017年屬于金融市場強監管的重要年份,那么對于2018年來說,監管要求也將會進一步強化,而強監管的模式預計還是未來金融市場發展的主基調。由此可見,史上最嚴金融監管年并不局限于2017年,而在充滿未知數的2018年,未來的監管需求也顯得愈發強烈,而監管的要求與標準也可能會進一步提升。
中國股市,本身具有政策市場的特征。對于這一定義,往往預示著股市的運行趨勢會受到政策因素變化的影響。甚至,一紙政策,可能會給股票市場原有的運行趨勢帶來不少的沖擊。
實際上,無論是對中國股市自身,還是對A股上市公司而言,往往更需要看政策監管的臉色。然而,在強監管模式持續演繹的背景下,中國股市的系列問題有可能得到整頓與規范,但同時也會因監管力度的大小而對股市帶來不同程度上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近期頒布的資管新規,可以認為是國內金融市場強監管延續的重要體現。可以預期,隨著資管新規的最終落地,存在多年的資管業務多層嵌套、隱藏高杠桿等問題,也有望逐漸得到解決,而對于金融市場長期存在的剛性兌付問題,也有望隨著資管新規的深入推進,而得到實質性的打破,但仍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來實現這一個目標。
確實,隨著資管新規的最終落地,不僅給資管行業乃至金融市場帶來比較大的沖擊影響,而且還釋放出更嚴厲的金融監管信號,而強監管模式也并非短期內的工作任務。或許,對于國內金融市場來說,史上最嚴金融監管模式,可能會延續一段相對較長的時間。
延續“去杠桿化”、“去泡沫化”的舉動、抑制資產泡沫的定調,再加上“防風險、守底線”的強監管要求,這是當下乃至未來數年金融市場的重要任務。
從最近一兩年中國股市的表現來看,一方面是國家隊資金控盤程度的持續提升,國家隊資金對市場的影響力愈發明顯;另一方面則是股市波動率、投機性的進一步降低,而市場始終圍繞著“防風險、守底線”的監管要求。由此可見,對于充滿未知數的2018年,中國股市似乎已經做好了比較充分的應對準備。
然而,對于時下的中國股市,也并非意味著沒有太大的風險。實際上,對于市場而言,一方面需要提防上市公司股權質押的強行平倉風險,而市場指數的穩定性就頗顯關鍵,而另一方面則在于接連不斷的限售股解禁壓力,而在高速IPO發行模式下,未來潛在的減持壓力仍然不可小覷,而這也是當下金融市場的潛在風險。從某種角度分析,對于未來的股票市場,防范金融市場發生系統性風險的任務仍然艱巨,而穩定股市的需求也會愈發強烈。
在強監管的大環境下,中國股市大漲大跌的空間顯得相對有限,但站在“防風險、守底線”以及“抑制資產泡沫”的定調角度來看,讓市場實現持續性的平穩運行,并通過均衡股市投融資功能的發展,來達到逐漸提升直接融資比重的目的,這或許也是未來賦予中國股票市場的重要任務。在此背景下,投資者賺錢難度也會愈發增加,而隨著股市容量的持續膨脹,即使新增流動性不少,但新增流動性并未追趕上股市容量的膨脹速度,而中國股市仍然很難改變以存量資金作為主導的市場環境,市場局部性機會遠大于整體性機會。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