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白馬接連陷落,“價值投資”的日子不太好過。當然他們有偶像,有“夾頭”心法,可以苦中作樂、撫平心中傷痕;但唯一缺乏的,就是不懂什么才是真正的價值投資。
以藍籌、大白馬為代表的價投標的,其實可以看作債券:1、市場地位穩固、經營穩健,業績增長有保障,所以即使二級市場不好、由于其本身的“內在價值”,也跌幅有限;2、體量已經比較大,業績增速不會太高,也很難有超預期存在,所以即使二級市場很好,也會漲幅有限。
換句話說,就是藍籌、大白馬相對而言波動率較小,賺差價的空間不大;又因其行業地位穩固、業績增速不會太高,賺成長的效果不好。所以資金之所以買藍籌,是為了賺取其分紅:這個時候就需要引入股息率、市盈率等指標,來判斷其便宜與否,是否有買入價值。
什么叫做價值投資?
以貴州茅臺(SH.600519)為例,其近10年分紅如下 ——
2017年:10派67.87元
2016年:10派61.71元
2015年:10送1派43.74元
2014年:10送1派43.74元
2013年:10派64.19元
2012年:10派39.97元
2011年:10送1派23元
2010年:10派11.85元
2009年:10派11.56元
2008年:10派8.36元
貴州茅臺(前復權)最近5年的最低點是2014年1月的76.98元 —— 為了方便計算,我們取80元的買入成本,按照2017年7月7日(除權除息日)的收盤價455.97元來計算:每10股可以獲得的分紅是67.87元(稅前),而買入這10股的成本是800元,那么67.87元÷800元=8.48%(含稅)的年化收益率,輕松超過6%的警戒線。
貴州茅臺(前復權)最近10年的最低點是2008年11月的30.62元 —— 同樣為了方便計算,我們取35元的買入成本,按照2017年7月7日(除權除息日)的收盤價455.97元來計算:每10股可以獲得的分紅是67.87元(稅前),而買入這10股的成本是350元,那么67.87元÷350元=19.39%(含稅)的年化收益率。
也就是說,如果你在2008年以35元/股的價格買入貴州茅臺,持有9年將獲得將近20%的年化收益;如果你在2014年以80元/股的價格買入貴州茅臺,持有3年將獲得超過8%的年化收益 —— 均超過市場當下理財產品,更重要的是安全性能夠得到有效保障。
考慮到貴州茅臺每年都分紅,而且隨著業績增長、分紅金額不斷增加的“優秀傳統”,在低位買入并長久持有之,相當于買入了高回報率的債券。而且持有的時間越長,回報率越高。
這才是真正的價值投資,巴菲特所謂的“有護城河的好生意,買入之后永遠不賣”。
價值投資得以成立的前提常被忽略
價值投資的前提是什么?
1、高護城河的好生意,公司持續增長、并經得起時間考驗,具體可參照貴州茅臺。
2、更重要的是,要以足夠便宜的價格買入 —— 這一點非常重要,但為大部分投資者所忽略。
如果你不是在2014年的低位買入,而是在2017年6月的高點478.21元買入,10股的買入成本就變成了4782.1元,年化收益率就變成了67.87元÷4782.1元=1.42%(含稅),還不如一年期定存高。這就不是價值投資了,而是以“價值投資”為由頭的概念炒作(備注:本周五貴州茅臺收盤價為728.20元,按照2017年分紅計算股息率不到1%)。
但是,往往類似貴州茅臺這種“價投股”,在低位、有投資價值的時候沒有人發聲,一旦漲起來讓它失去投資價值之后,各種跳梁小丑跑出來鼓吹“價值投資”、鼓吹“時間的玫瑰”,并以“價投”自我標榜。
價值投資更適合希望獲得穩健收益的大資金,因為賺得是分紅、而不是博取市值膨脹或者利用波動賺錢差價,所以更像是買入高息債券。
但A股中的大部分中小投資者,未必會滿足這點收益。100億規模的機構資金,每年賺8%就是8億元;但10萬規模的散戶資金,每年賺8%不過8000元 —— 如果考慮到投入到股市中的時間和精力,投入產出比不高;還不如直接買入債券,把同樣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工作中,換取加薪或者獎金。
所以,在股市中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的中小投資者,一般都不會去買藍籌、大白馬;而是博取股票波動的差價來賺取收益,或者賺取成長股市值膨脹的收益。
在此基礎上再去看A股的周期、大白馬上漲行情,經過簡單的股息率計算、很容易得出是否低估,是否值得買入的結論。
我的結論一向明確:嚴重虛高。
周期、大白馬,并不是說20倍以下市盈率就便宜、就值得買入,如果去看港股和美股,很多藍籌、大白馬的市盈率不到10倍,市凈率甚至不到1倍 —— 再強調一次,買入周期白馬、做價值投資,賺得是分紅,所以唯一需要考慮得就是分紅的年化收益率。市盈率、市凈率之類,只是為了衡量“理論回本時間”的一個指標而已,并不是絕對判斷標準。
所以,爆發于2016年這輪周期、大白馬行情,以及各種大V所鼓吹得價值投資,不過是避險等需求之下,資金偏好的一種改變:當場內資金更偏愛中小創,那么中小創就會獲得相對更高的估值,比如創業板平均超過60倍的市盈率;當場內資金更偏愛藍籌、大白馬,那么它們就會從個位數的市盈率被推升到兩位數的估值。
這種兩位數的估值,背后的信念叫做“價值投資”。但這并不是價值的回歸,而是價值的扭曲。
事實上,無論價值投資、還是所謂投機,都是建立在沙漠之上的閣樓,都是海市蜃樓。二級市場核心的運行法則還是價格的高低:無論多好的股票,價格太高都不值得買入;無論多么糟糕的股票,價格只要足夠低,買入也無妨。
以上可以解釋最近二級市場大白馬的逐漸崩塌,以及中小創的崛起:漲多了必然會下跌,跌多了自然會上漲。就這么簡單。
投資本就很簡答,大道至簡。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