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A股首家臺企借殼上市公司31億元應收賬款懸了!臺灣老板自曝債務危機,一顆10年的“雷”還是爆了
年底,又飛出一只“黑天鵝”。
12月14日早間,華映科技公告稱,由于實控人中華映管宣布重整,其欠公司的31.5億元應收賬款可能收不回來了。而造成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便是華映科技訂單高度依賴中華映管且與其存在大量的關聯交易。
受此影響,華映科技上午大跌7.76%。
“黑天鵝”從天而降
12月14日早間,華映科技公告稱:
公司實際控制人中華映管和控股股東華映百慕大均發生債務無法清償之情事,中華映管之往來銀行依據授信合約將有權宣告中華映管違約,所有未到期借款將需立即償還,將更加劇中華映管之營運資金缺口,且將引致全體債權人加速對中華映管催討債務。
這將致使中華映管營運資金嚴重不足而被迫停產,有暫停營業或有停業之虞。中華映管認為仍有改變營運模式,重建更生之可能。為確保員工、債權人、股東之權益,中華映管董事會依臺灣地區公司法相關規定決議向法院申請中華映管重整及緊急處分。
令人驚訝的是,對于如此嚴重的情況,中華映管并沒有主動通報華映科技,而是華映科技12月13日從中華映管在臺灣公開資訊觀測站上發布的重大訊息中了解到的。華映科技稱,公司正與中華映管、華映百慕大等相關方進一步核實上述重整事項。
中國證券報(ID:xhszzb)記者登陸臺灣公開資訊觀測站,也發現了中華映管于12月13日19點57分發布的上述信息。
進一步的信息顯示,中華映管負債總額高達348億元新臺幣(折合為人民幣余約77.55億元)。
中華映管的債務危機此前已有跡象。公開報道顯示,由于缺乏針對智能手機市場的新產品,中華映管9月份營收19.22億新臺幣(約6206萬美元),環比下滑14.5%,同比下滑41.6%。由于訂單量低于預期,中華映管于9月中旬裁員65人。
中華映管重整最直接的影響是,華映科技的控股股東和實控人可能變更。華映科技稱,華映百慕大持有公司7.29萬股,質押7.28萬股(均為場外質押)。上述股份可能面臨強制平倉風險,進而可能導致公司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變更。
關聯交易的雷還是爆了
中華映管重整,對于華映科技而言更大的風險是,高達31.5億元的應收賬款可能無法收回。
華映科技稱,截至11月30日,公司應收賬款中應收中華映管款項余額為4.54億美元,其中,逾期款項金額為2.54億美元。上述應收款項可能無法全額收回而導致公司計提大額資產減值準備,并可能導致公司出現資金周轉風險,進而影響公司正常生產經營活動。
同時,華映科技稱,因公司日常生產經營與中華映管關系密切(2017年度公司向中華映管及其相關方采購商品、接受勞務關聯交易占比36.58%,銷售商品、提供勞務關聯交易占比55.65%),中華映管重整可能對公司生產經營有重大影響。
華映科技與中華映管的關聯交易始于2009年的借殼。
當年,閩閩東向中華映管旗下的華映百慕大及其一致行動人華映納閩發行股份,收購福建華顯、深圳華顯、華冠光電和華映視訊四家子公司75%的股權,成為A股首家被臺資企業借殼上市的公司。隨后,閩閩東更名為華映科技。
重組過程中,華映百慕大及其一致行動人華映納閩承諾,華映科技將積極調整客戶結構,增加為非關聯方客戶進行代工的比重,在2010年年底前將關聯交易金額占比下降至30%以下(不含30%),并在以后年度將關聯交易比例持續維持在30%以下(不含30%)。
不過,截至2017年底,這一承諾仍然沒有兌現:
業內人士指出,面板廠是華映科技的主要客戶。由于近幾年全球液晶產業不景氣,各家面板廠商外包的模組訂單有限,華映科技主要在獲得實際控制人模組訂單的基礎上盡力爭取第三方模組加工訂單,因此對于中華映管的依賴性一直很大。
關聯交易也一直是華映科技財務報表被審計的重點。負責華映科技的審計機構福建華興會計事務所就指出,華映科技與關聯方之間涉及不同交易類別且金額重大的關聯方交易,關聯方交易種類多、交易金額比重大,存在沒有在報表附注中披露所有的關聯方交易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負責審計華映科技的兩名簽字注冊會計師分別是江葉瑜和葉如意。而根據福建證監局2018年8月13日下發的處罰決定,江葉瑜和葉如意在對華映科技與中華映管的往來款項、采購金額以及銷售金額進行函證時,存在有華映科技人員填寫詢證函并寄發的情形。
關聯交易這顆雷,埋了近10年后還是爆了。
警惕關聯交易風險
每逢歲末年初,A股或會出現“黑天鵝”,而今年年底,要警惕關聯交易的風險。
業內人士指出,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A股曾爆發過一波控股子公司失控和控股股東暗保爆雷事件,這兩類事件顯示,無論是控股子公司還是控股股東,一旦出事都可能將上市公司牽扯其中。而華映科技的此次關聯交易爆雷也具有這個特點,不得不防。
同時,關聯交易也是利益輸送的重要手段。早在2013年3月18日,也就是華映科技2012年年報公布的第二天,就有媒體刊文,稱華映科技大股東及關聯方成為貨款主要拖欠人,比例接近八成,公司大股東及關聯方涉嫌占用上市公司資金,搞利益輸送。
當時,華映科技發布澄清公告,對質疑進行了逐一反駁,稱導致大股東和關聯方欠款比例高的原因,主要是公司與大股東之間關聯交易比例較高,其中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的關聯交易比例超過70%,但這些應收賬款均在應收賬款信用期內。
另外,關聯交易也是是粉飾報表的重要手段之一。
廣州證券指出,特別是通過表面非關聯公司進行的關聯交易,隱蔽性非常強,且對報表影響非常大。關聯交易可虛增收入或隱藏成本,進而虛增利潤,資產方面則虛增應收賬款或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在建工程等,進而影響凈利潤、負債率等重要財務指標。
關聯交易一直是監管層關注的重點。
比如,今年12月3日,杉杉股份通過公開競價方式以9.36億元競得控股股東杉杉控股持有的穗甬控股30%股權。本次關聯交易金額占公司凈資產的8.97%,已達到股東大會審議標準。但杉杉股份以“公開拍賣等行為所導致的關聯交易”為由豁免審議和披露。
對此,12月11日晚間,上交所對杉杉股份下發監管工作函,二次質疑是否存在利用公開拍賣規避關聯交易審議,要求公司以關聯交易方式對本次交易進行審議和披露。上交所的質疑一是公司是否因豁免披露而幫母公司“背鍋”,二是否存在操縱拍賣過程的行為。
本文允許轉載,轉載時需注明出處:全時財經 - http://m.clothingreviews.net/zhengquan/20181214/468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