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欧美日韩亚洲v在线观看/日韩免费视频/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昨爱

全時財經

首頁 > 保險 > 正文

銀保“雙劍合一”去監管真空,寶能高杠桿收購難以為繼

3月13日,國務院提交給人大代表審議的機構改革方案中,出現了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不再保留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內容。銀保“雙劍合一”打破了存在15年之久的“一行三會”格局,這背后有何深意?金融監管進入新時代,對普通投資者來說又有哪些影響?

1

監管新架構“一行兩會”正式出爐

“一行三會”即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這四家金融監管部門,2003年至今,四方對各自領域均實行垂直管理,分業監管也成為我國金融監管的常態。

但近年來我國金融業快速發展,機構綜合經營趨勢明顯,出現了許多新金融業態,簡單來說就是金融產品跨領域,金融業務跨市場,互聯網金融跨平臺,地方金融跨區域等現象,尤其是銀行業和保險業深度融合的特征更為明顯。

2

我國的大型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大多集中在銀行和保險領域。有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份,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達到247.95億元,其它類金融機構資產幅度也處于高速擴張階段,與去年同期相比總資產上升16.4%。金融機構逐漸擴大的同時,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關聯性也在逐漸增強,混業經營成為一種常態,這其中的關聯性、復雜性都為監管帶來了一定難度。

以當初鬧得沸沸揚揚的“萬寶之爭”為例,寶能通過保險吸收了大量的社會資金,并用這些資金買入萬科股份,還曾嘗試強行收購。這在西方國家屬于典型的并購套利,由于我國當時沒有對險資并購有明確的規定,所以像萬能險、連投險這一類的保險產品都越了線,變成了理財產品,杠桿操縱方為提高資金市盈率,就用“險資”進入股市,并以通道、嵌套、名股實債等方式開展股權投資計劃流向地方政府融資平臺。

3

長此以往,需要長期大規模融資的企業,如基建、地產、民航等,都可以將保險作為融資工具,這些險資的資金鏈條可能橫跨了證、保、銀多個領域,從單個監管角度看,都是屬于合規的、風險可控的,但從全局來看其中存在的隱患已對金融系統的穩定造成了威脅。此種情況下,“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就存在無法穿透、無法交叉的灰色地帶。

不僅如此,這種情況對一些企業并購行為也會造成巨大影響。《財經郎眼》20170710期節目曾對此作過分析,如果所有企業都被保險機構利用高杠桿資金納入囊中,那中國還會有優秀的企業嗎?面對十幾二十倍的杠桿,如何快速償還?——“血洗”管理層、團隊,之后再拆分賣掉或者將股權進行質押,最后的結果只有掏空這些優秀的上市公司。

“一行兩會”職責何在?

因此,我國從前的分業監管體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一些業務模糊的領域,監管更是難覆蓋,甚至存在監管重疊的情況。所以,深化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成了市場最高的呼聲。

此次機構改革,金融監管新架構終于落實,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未來我國金融監管體制會朝著綜合的功能監管方向發展。那么,何為功能監管呢?就是把所有目前的銀行、證券、保險、信托以及其它的機構按照其金融功能,統一地進行監管職能的劃分。

那么,證監會為何會被單獨保留,其主要原因就是證監會的監管職能與銀監會、保監會不同。證監會的職責主要是督促上市公司如實披露真實信息,設計好資本市場的制度,而不是直接管理風險,它對證券公司的資本金也沒有要求。但保險業和銀行業有很多相似之處,兩者都管理自身的資本收益匹配、風險收益匹配和久期匹配。

當然,銀監會、保監會“雙劍合并”,并非簡單地將監管責任進行整合,而是從新監管理念出發,在部門設置和職能上進行一番梳理。根據央行研究部門提供的信息,梳理的原則是分離發展與監管職能、分離監管規制與執行。也就是說,央行將繼續承擔宏觀調控、發展規劃等職責,而銀保監會、證監會既負有監管職能,也兼有其它行業發展規劃等功能。以前的監管是點到點形成線,今后則會變成點到點形成線,線到線形成面,分業監管和統一監管雙管齊下,打破監管部門原有的壁壘。

4

穿透式監管成主調

經濟環境和金融市場都有各自特定的階段,它是變動的,監管體制也只有不斷改革和優化才能促進市場穩定。根據去年金融領域多次的強監管、重懲罰,很多人判斷今年的監管力度還將持續加碼,現在看來,不僅是監管力度加碼,監管架構和策略也發生了變化。

站在普通投資者角度,這些變化無疑是一大利好。過去我國的金融投資行業里存在很多發展不規范、利用監管真空規避監管、多層嵌套等問題,部分人借此暴富,但更多的人當了被割的“韭菜”。

所以,投資環境的穩定一定是建立在“公平”之上,這種公平需要跟得上市場變化的制度去維護。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越來越多的細節待以完善,金融作為國之命脈,更是不容有一點閃失。此次機構改革,銀監會、保監會的合并正是向我們釋放最新的監管信號:中國的金融監管體系必將更“細心”,中國的投資環境必將讓人更“放心”。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處理!